2021年7月31—8月1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家企業的獨立董事和財務顧問劉圻教授為博海國濟EMBA總裁班的同學們帶來精彩課程《商業模式重塑與公司價值創新》。劉圻教授從商業模式三要素的財務邏輯分享了他對商業模式中戰略定位、業務系統和精益實施的看法。本次課程用大量案例給出了公司價值創新管理的系統分析框架和整合應用工具,既可作為企業和管理層提升價值管理能力,又可以突破學員管理思維邊界,是一次關于“公司價值”“資本運作與商業模式創新”等交叉領域的跨界類課程。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甚至卓越的技術能力和產品質量也不能保證企業持續盈利,商業實踐進入一種更加復雜的狀態,正如德魯克所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簡單的產品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我們說,21世紀是VUCA時代,V是指volatility(易變性);U是指uncertainty(不確定性);C是指complexity(復雜性);A是指ambiguity(模糊性)。VUCA時代,社會、環境、行業等方面變化的很快,許多固有的定式、慣性和運行系統都遭到沖擊,事物認知維度遭到挑戰,事情變得越發復雜,相互之間的關聯和影響加劇變化。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差異比優異更重要,試錯比規模更重要。
公司價值的三大支撐
何為公司價值?劉圻教授向學員們展示了公司價值的構成模型,在該模型里,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與資本模式共同構成公司價值,其中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是該模型的基礎,支撐起企業的資本模式,而公司價值則來源于三大模式的協同。
劉圻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說法進一步解釋了三大模式的內涵,商業模式即是“企業的賺錢方式”,管理模式指“企業如何更有序地賺錢”,而資本模式則指“企業到底有沒有賺到錢”,三者結合,清晰地將企業的生存狀態勾勒出來。
持續生長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是相互協同的,決定了企業到底值不值錢,但最終投資者還要看企業賺不賺錢,這就是資本模式。你賺沒有賺怎么更迅速地賺,所以我們今天對于一個企業,你怎么去理解利潤,利潤來源于競爭的終結和均衡,有時候我們不要對利潤有錯覺,利潤率越高你應該越惶恐而不是越傲慢,利潤率高但是沒有護城河你是你就是在勾引別人跟你PK。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向華為學習,華為的任正非說過一句很樸素的話,我們華為只賺合適的利潤。意思是我可以賺更高的利潤率,但是我把利潤率壓到足夠的低,低到競爭對手沒有興趣,但是我卻可以長期的耕耘,最強悍的一個商業模式的特征,對內的管理是低利潤率高周轉率,但帶給客戶的是低價格高價值,這才是能夠持續生長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背后的邏輯
劉教授舉例美團、拼多多、小米、滴滴、airbnb、螞蟻金融、Recycle Bank等公司講述新興商業模式。提出構成公司價值的商業模式包括三大要素:關鍵資源和能力、戰略定位和業務系統,企業從資源和能力出發去找定位建系統,以關鍵資源支撐戰略定位,以核心能力駕馭業務系統,從而構建出企業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的成功則在于獨特的定位和差異化的系統構建,以及進行破壞性創新。
商業模式的構想和管理模式的施行最終都要體現為財務業績。資本模式研究的是公司到底賺沒有賺以及如何更迅速地去賺。劉教授也提出了資本模式的三大核心元素:財務結構、金融結構和增長結構。
財務結構討論的是企業到底賺沒有賺的問題。過去很多企業家總認為有了利潤就叫賺了錢,其實,今天我們更應該從經濟增加值(EVA)的角度來理解企業的財富創造,這個版塊劉教授特別為不太懂財務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們簡單闡述了會計循環和財務分析的基本邏輯。
金融結構討論的是企業如何能夠更迅速地賺。企業的實業經營是上樓梯,而資本的金融運作則是坐電梯。今天的企業需要有做實業的耐心,也要有做金融的野心,二者一同推進了公司價值的增長。
增長結構討論的是企業賺錢的節奏和步調。我們把企業的成長抽象為兩類,一類是對數增長,另一類是指數增長。對數增長模型和指數增長模型交織在一起可以解讀所有的企業成長邏輯,這兩類增長的組合會形成S型曲線,而雙S型曲線則揭示了企業為何難以跨越不連續性。
商業模式三要素
戰略定位+系統設計+資源和能力
商業模式在今天是一個炙熱的通俗詞匯,所有人都可以各抒己見。那么商業模式究竟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商業模式就是企業賺錢的方式。
構成公司價值的商業模式包括三大要素:關鍵資源和能力、戰略定位和業務系統,三要素之間的邏輯就是企業從資源和能力出發去找定位建系統,以關鍵資源支撐戰略定位,以核心能力駕馭業務系統,從而構建出企業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的成功則在于獨特的定位和差異化的系統構建以及進行破壞性創新。
劉圻教授以再生銀行(recyclebank)為例子,系統講解了它獨特可復制的定位、三次升級商業模式、創新系統設計。
9要素思維框架
從上圖可以很清晰的用財務邏輯對企業的成本結構、收入來源做解析。你的核心資源是什么?有哪些重要合作、上下游關鍵業務和渠道路徑,決定了你的成本結構。而你能為市場、客戶提供什么價值主張?客戶關系的運營和客戶群體的穩定性、消費能力、消費意愿等,決定了你的收入來源。收入來源-成本結構=財務基礎。
9要素思維框架圖指導企業家在做出戰略選擇之后,如何有邏輯地連接自己碎片化的商業思考:利用“核心資源”連接“重要合作”構建“關鍵業務”,通過“渠道和通路”傳遞“價值主張”給自己的“細分客戶”,建立基于數據的“客戶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收入”從哪里來,“成本”誰承擔,這就是9要素分析框架。最后,將想法踐行的原則則是“精益實施”。
課程總結
技術一直在變化,商業實踐也在不斷更新,但商業本質沒變。創新思維、商業模式分析、管理模式分析、財務結構分析中探索新實踐。劉圻教授始終以構成公司價值的三大模式為主線,對戰略定位、業務系統、商業創新、資產管理、戰略選擇、內部治理等方方綿綿進行條分縷析,基本性的原理解析與豐富生動的案例結合,充實深入。劉圻教授理論功底扎實、語言風格厚重,熠熠生輝的思想讓課程充滿魅力;與實務深度融合、循循善誘又不失幽默的講解方式又能讓學習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深得學員喜愛。